中科曙光联姻易捷行云,亮出了超融合下半场的第一个“王炸”
Posted on 2020-05-16
5月28日,中科曙光与易捷行云(EasyStack)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并联合推出创新的云就绪超融合产品Stackcube-K。消息一出,犹如一记重磅炸弹激起了业内的热议。在信息产业“应用创新”话题成为舆论焦点的这一特殊时间点,双方的合作不免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想象空间。
一家是大力推进服务器国产化的信息产业领军企业中科曙光,一家是入榜Gartner全球OpenStack技术第一梯队的中国云计算厂商易捷行云,两者的强强联合迅速传遍业界,成为大家颇为艳羡的“神仙姻缘”。
但与此同时,也有不同的声音传来质疑。如今,距离全球超融合鼻祖厂商Nutanix的成立已经整整过去了10年。
在这个过程中,Dell EMC、思科、微软等国外厂商,华为、联想、H3C等国内厂商都已经先后推出了自己的超融合产品,就连中科曙光和易捷行云也有各自的超融合产品。
为什么在市场如此拥挤的情况下,双方还要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联合推出超融合一体机产品?
国内超融合市场是一片红海吗?
在探究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下:国内超融合市场到底是不是一片红海?
据IDC报告显示,2018年中国超融合市场规模约为52亿人民币,较2017年同期实现了82.3%的增长。在IDC的预测中,2022年,中国超融合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32亿人民币,市场规模将扩大到现在的2.5倍。
从中国整体存储市场规模看,超融合系统仅达到了17.3%的市场占有量,可以说市场潜力很大,成长性很高。
从企业级用户市场看,2018年对于超融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。2月份,Gartner首次发布超融合魔力象限报告,标志着超融合在全球市场上被认可;2018年下半年,国内涌现出大量金融、医疗、教育等领域的超融合项目落地,充分显示了用户市场对于超融合的接受度。
对于国内企业级用户而言,超融合发展到今天,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熟技术,在这个阶段,超融合本身不再是一个卖点。
随着企业客户对超融合提出更多与行业相关、与应用结合的需求,超融合的应用场景必然会越来越丰富,并且走向企业关键业务系统上云。因此,超融合各大厂商的竞争焦点,也就从趋于同质化的基础架构走向了差异化的行业应用。
从目前国内企业上云的旺盛需求来看,要满足所有企业用户对云数据中心的要求,超融合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正如易捷行云联合创始人兼COO王瑞琳在去年发布会上所说,超融合的下半场刚刚开始,下半场才分胜负。
在下半场的竞争中,中国超融合市场一分为二,裂变为传统超融合和新一代云就绪超融合,而后者显然已做好了从超融合向私有云、行业云、多云产品形态平滑无感进化的准备,将传统超融合远远抛在脑后。
如此看来,看似红海一片的中国超融合市场,其实大有可为。抓住了企业客户的核心应用需求和技术的未来趋势,大概率将跑赢市场上的竞争对手。
热门文章Top10
- EasyStack位列2018 OpenStack用户调研报告全球前三甲
- 金融云案例:EasyStack助兴业数金构建首个OpenStack金融行业云
- 证券私有云平台实战经验分享:海通证券金融云思考与实践
- 证券私有云案例:做科技型券商,EasyStack助光大证券构建私有云平台
- 江苏农信携手易捷行云,打造业内规模最大的农信开源云平台
- 制造私有云案例:EasyStack超融合助力可口可乐装瓶作业系统稳健升级
- 金融私有云案例| 新一代私有云OTA式赋能台州银行商业创新
- 能源云平台案例:EasyStack助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构建信息化云平台
- 证券私有云案例:借力EasyStack易捷行云中山证券构建首个OpenStack证券生产云
- 银行金融云平台案例:EasyStack易捷行云助人民银行构建新一代征信系统生产环境云平台